山东一考生:云在青霄水在瓶。
《洗心禅》中有一则故事讲道,唐代诗人李翱向药山禅师问什么是道?禅师用手指了指天,
又指了指瓶答:
“云在青霄水在瓶。”
这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随顺自如。
二是说水在天为云,在瓶随瓶,形态多变,极具适应性。
正如材料所言,我想背起行囊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就像是求道。
行囊则代表着学识、人生观态度等。
人生路漫漫需不断丰富行囊,至于什么该整装,
什么该放下则要领会“云在青霄水在瓶”的思想态度。
不必管行囊中的物品何时用到,只需顺其自然地不断充实行囊,
并极具适应性从容过生活。
尚忆“诗清只为饮茶多”的杨绛先生,生于书香门第,
年少时便博学多识通晓四国语言。
她早年凭借剧本《称心如意》一举成名后,仍不断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囊,
并把幽默、乐观、豁达等情怀一一收入囊中。
直至“文革”那段艰苦时期,杨绛将行囊打开。
正是这些情感助其度过下放苦难。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将“污浊不堪的厕所”称为“五谷轮回所”,
将:
肮脏的粪坑“称作”沤‘天然肥’的缸”。
近十年的下放苦难在其笔下竟被描述得像一出荒诞喜剧。
由此可见,准备行囊时要博多、广泛,沧海桑田,
焉知何时会从天而降丰富行囊则有备而无患。
准备行囊时可广博亦可精当。
携精当行囊奔远方,更加轻便和自如。
亦像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早年受马寅初影响,
在那个全民奉行“从天安门城楼上望过去要看到处处是烟囱”的年代确立先进的环保观念,
并力经其志、砥砺前行。
于九十年代初创立“自然之友”组织,为保护藏羚羊,
躬身调查并亲自向撒切尔夫人写信。
借鉴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所着《寂静的春天》中的经验,
不断将环保意识普及大众从而使中国环保事业起步。
老先生亦悠悠其乐。
如若所备的行囊既存广博又在各方面兼之精当,
那何惧变化多端的人生呢!写“你走了我不去送你,
你来了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醉看离别的作家梁实秋,
他博学多才且在散文、杂谈、文学鉴赏皆有所长,
被冰心称为“才、请、趣并举的男人中的‘一枝花’“。
梁实秋的着作《骂人的艺术》既令人捧腹称快又仿佛制定骂人的清规戒律,
对骂人之人有所规劝娓娓道来,而又不失乏味。
将其主张行文的“无限制论”抬升至新高度。
梁实秋先生的人生亦从容不迫,潇洒自如。
“云在青霄水在瓶”,不断丰富充实自我之行囊,
追寻人生真谛。
踏实之功充行囊,常顺之情关得失,感恩之心奔远方!
3
点评
○
类比推理出立意
由自然推及人类,
由形象推及抽象。
文章一开始选取了“云在青霄水在瓶”的自然现象,
推及到考试材料中的种种现象后来文章继续将行囊中的物品推及到抽象的精神,
从而形成了准确的类比关系。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的立意简直是在走钢丝,
“不必管行囊中的物品何时用到只需顺其自然地不断充实行囊,
并极具适应性从容过生活”,说白了就是人要有个行云流水的态度生活,
就是这种行云流水的最难写!不热血不鸡汤不批判不口号,
这种立意太考验水平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能不能hold住,
反正我要是在高考考场上绝对不写这样的。
例子挺多,但是针对性不是非常强
选了一堆民国例子,
这本身有点问题。
我们固然反对那种“古今中外”型的形式化例子,
但是最好还是有点变化这一水儿的全是民国例子,
有点审美疲劳。
而且例子们跟主旨的关系贴合度没有达到100%,
尤其是最后梁实秋那个他写《骂人的艺术》跟立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逻辑是并列式,
语言沾光
本文逻辑说不上高级典型的并列式,
但是胜在语言好引用多,例子用得也多,所以弥补了逻辑的不足。
但是语言也有缺点,就是凹造型太过了,
导致文章不够流畅自然全文中“亦”这个字就用了好多好多次,
明显是凹造型用的这一点我不喜欢。
这篇文章打了60分,如果让我来判,估计最多给到55,
真的。
【编者按:上海留学机构——很高兴为您服务,欢迎在线咨询!138-1610-3920,方老师】